封面新闻记者 黄晓庆资深的配资知识网
10月1日国庆节,四川省川威集团成渝钒钛科技有限公司,江勇像往常一样,来到炼钢厂,时刻关注着炼钢炉的生产运行与质量控制情况。
从2001年毕业至今,江勇与炼钢炉为伴已有24载。从一个普通的炉前工,到合金工、操枪工、炼钢工,炼钢转炉炉长,再到如今炼钢厂主任工程师、国家级技能大师和省级劳模与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领办人。他以勤奋钻研、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,不仅炼出了一炉炉优质好钢,更将自己淬炼成了一块有担当的“时代好钢”。
日前,江勇被授予“大国工匠”称号,成为内江市首位被认定为“大国工匠”的高技能人才。
江勇观察生产炉况(受访者供图)
笨鸟先飞下班“偷师”
从学徒工一步步蜕变为炼钢炉长
19岁那年,刚进钢铁厂,江勇的岗位是炉前学徒工,每天穿着厚重的工装,戴上加厚手套在炼钢炉旁取样、测温和送样等,一个班下来汗流浃背、头晕脑胀。
“想过炼钢工人苦,但没想到能有这么苦。”他说,那时候,让他坚持下去的动力就是每当炼好一炉钢,成分和温度合格的时候,看到老一辈炼钢炉长大手一挥,扯起喉咙喊的那一声:“出钢!”他当时就在心里暗暗发誓,有朝一日也要像炼钢炉长那样意气风发。
为了早日掌握炼钢技术,他拿出了“笨鸟先飞”的韧劲儿。炼钢工人三班倒,一个班8小时。除了正常上班时跟着师父学习以外,下了班,他也不走,继续跟在下一个班的老师傅们后面,观察、学习他们的操作技巧和经验,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请教,用本子记下来,上班时泡在现场,下班时就不断翻看回顾。师父们见这个小伙子很努力,也主动在一些细节、难点上给予点拨。
凭着不懈地努力,江勇轮换了多个岗位,又经过多年系统学习和历练,实操能力越来越强,逐渐掌握炼钢技能,通过选拔,终于成为一名炼钢炉长。
江勇在炉前看碳(受访者供图)
勇挑技术革新大梁
“智慧炼钢”系统为企业降本增效
2015年至2017年,江勇在担任车间总炉长时,企业正由“钢铁”向“钒钛”转型,面对钒钛铁水结包严重、粘炉口、钒回收率低、钒渣质量控制不稳定等困难,江勇一次次勇挑技术革新的大梁,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。
面对新工艺,新技术,他带领团队对工艺参数进行反复修改、反复试验,先后解决了钒钛铁水半钢冶炼的成渣难题、半钢冶炼粘枪、转炉提钒炉龄低等业界难题。其中参与500MPa级高强度抗震钢筋低成本稳定控制技术,荣获2020年四川省科学技术三等奖;参与高强度耐候钢筋关键制备技术及应用荣获2023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。
江勇(右二)和同事现场交流(受访者供图)
2019年,江勇主要参与建设“钒钛科技‘一键式’智能炼钢系统”。通过智能系统的高速智能计算,实现数据自动采集和数学模型计算分析达到转炉冶炼自动过程控制,减少人工操作的判断偏差,实现了转炉加料、过程枪位、化渣冶炼的计算机全程自动控制,彻底实现了“智慧炼钢”。此项目开辟了国内“半钢冶炼智能炼钢”先河,每年为企业降本增效上千万元, 切实助推了产业发展。
师徒结对倾囊相授
培养出全国钢铁行业技术能手
江勇深知,对一个企业而言,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渺小的,只有不断凝聚起团队的力量,才能取得更多更大的成就。于是,他积极响应公司的人才队伍建设,大兴育才之风,助推企业发展升级。
在当地人社、工会等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,江勇创办有技能大师工作室、劳模与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,并以此为平台,进行技能传承、经验交流,发挥师带徒“传、帮、带”作用。
近年来江勇组织团队培训炼钢等专业一线技术人员3000余人次,年均组织技能培训20余次,技术研讨交流20余次,提升岗位人员的理论和实际操作水平。2023年,炼钢工刘鹏在江勇的技术指导下,荣获全国钢铁行业技术能手称号。
“要想炼好一炉钢,得先把自己炼成一块钢!”江勇说,这句话的背后,既是炼钢精神,也是劳模精神,更是工匠精神在炼钢工人身上的一种体现。
此次荣获“大国工匠”的称号,他谦虚地表示,这既是鼓励资深的配资知识网,更是鞭策。接下来,他将加强学习,努力提升技能本领,真正成为一名经得起高温考验、扛得住技术攻坚、担得起传承使命的 “硬核工匠”。
富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